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暑期南京学习交流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荣幸我可以作为暑期南京培训的发言代表和大家进行分享交流,其次,感谢校领导可以给我们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当我接到通知去南京培训,一瞬间我还怀疑我的听觉出了问题,上班以来的出省培训这还是第一次。而后收拾行囊,抵达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期间我们都不敢有一丝的懈怠,认真记录,分类整理,收获满满。接下来,我就把看到的听到的带给大家,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到帮助。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过了暑假,好好用功,开学了你就是下一个学霸。”每次我们都会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希望,一个肯定。而假期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自我修炼的好机会呢?我们经常都会想,如果一觉醒来,我们还坐在课堂,那该有多好。如果可以重新开始学习,我们一定会比当年的自己更用功。其实,培训学习给予我们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契机呢?
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
核心素养,一直都是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加上核心素养几个字,
你的论文和课题都变得高大上起来。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 通俗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忘掉的是具体知识内容;留下的是核心素养)
试问我们现在记得的是当时老师给我们传授的课程内容,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的方法?结果不言自明。拿我们数学学科来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的思维思考(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建模、数据分析)。
我们备课花时间最少的就是三维目标,而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常常被我们忽视。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其实早就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以前总是不清楚指的是什么。马老师和我们聊起了备课时候的一些误区,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体现了第一条中的知识传递和学科基本技能,谈不上方法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更谈不上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程度深入备课,设置适合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学方法,或提问、或小组讨论、或分组探究等等,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取得成功后的喜悦以及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意识。
红艳说,那是不是可以用更通俗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开车,可以吗?那我们就用这个例子来解释下。开车这个例子很容易说明知识、技能、能力、素养是什么关系。首先是科目1的交通规则考试,这是“知识”。之后科目二考倒库、侧方停车,这是“技能”。有了知识、技能,怎么能够到“能力”?一定要提供情境,所以有了科目三路考。知识越多不一定能力越强,知识、技能学了之后要给他个情境,才能表现出“能力”。而能力又怎么能变成“素养”?还需要反思。驾驶员的驾驶素养有“安全驾驶”,这就是“关键能力”,“礼貌行车”叫“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是“价值观念”。如果开车的人不遵守交规,酒驾,那就不具备一个驾驶员的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养,我们一直在不停的课改。从我上班到现在就经历了很多变化,我们上课的媒介从原始的黑板到电视、投影、电子白板;学生从原始的书包到电子书包,从课本到ipad,我们备课的教案从手写到导学案再到电子教案,现在又回归到手写教案,究其本质,我们都在探寻适合学生的课堂变革路径。
核心素养将为课程改革带来六大变化:
1、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的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3、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作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4、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意识的培养;
5、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6、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回到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思考:“教什么”“学什么”“测什么” ,“怎么教”“怎么学”“怎么测” 。课堂教学改革,千变万变,唯一不变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增值的指标有4个:一是怎么让学生更想学;二是怎么让学生更会学;三是怎么在同样的时间里学的更多、更好;四是怎么让学习更有意义。
那么,什么是更有意义?接下来让一起走进第二部分:
二、 学的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
给我们带来精彩报告的秦德林教授已年过花甲,担任南通市通州区教科研研究室主任27年,精神饱满,幽默风趣。他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牢牢的抓住了我们渭城教育人的心。我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思考讨论,此时我们的学习真正“发生”。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习发生?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份教育部质量检测结合上海闵行外国语中学的调查报告
1、 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2、 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
3、 问题解决能力不高;
4、 男生问题。
说起男生问题,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误区。小学的时候,我们都认为女孩子学习较好,会对男孩子说到了中学你就可以超过女孩子了;但到了初中,班里的前几名依然是女孩子比较多,我们会说到了高中就是男孩子的天下了。其实,根据大数据现实还是女孩子比较优秀。这样接收高等教育的女孩子就会多于男孩子。毕业以后,优秀的女孩子找对象就成了问题,而一切没有考上高中的相对比例的男孩子也没有女朋友,这就是我们现在大龄剩女的问题。也就是说现阶段社会,优秀的女生是比男生多的。那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确是男生较多的占据了我们的重要部门和岗位呢?这就是女生的聪明之处。让男生去挣钱,女生退居幕后,看着潮起潮落,日落夕阳。
接下来我们说说师生关系。刚开始上班的时候由于学科性质,我总结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严肃,严谨的,到后来听了凤姣的课,才发现数学课原来可以这样有趣,因为她有一种魔力,不仅能让学生参与,领导老师听课时,都变成了她的“托儿”。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份问卷调查。
1、你喜欢的老师有几位?
2、你最喜欢哪类老师上课
3、你最喜欢的课的类型
4、有一个人你愿意听他话,因为( )
以上种种结果,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学生的课堂需求是:以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为中心的,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并完成学习的课堂;是可以让他们有愉悦与成功等积极情感体验的课堂。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课堂教学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天赋与差异的。
有了“亲其师”就到了我们的第二步——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本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趋势,是教学的一种常态化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关键字:知识联系与迁移。学校学习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在特定情境中(这一情境不仅仅是纯粹物理性的环境,而是包含着特定文化的场域),在相关的教学策略促动下完成的。深度学习的第一是理解性学习,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只有一点,课堂上的思维,势必要占用一些时间,所以当我们说的时候,学生就会减少思维的时间。连续三年在国际PISA测试中获得第一的芬兰经验表明,教的越少,学的越多。教育发展的传统理念相信,只要增加授课时间和教育强度,原先表现不如预期的学生就能有所成长。芬兰经验挑战了这个传统理念,认为:小即是美,少即是多。
我们如何让学生深度思维呢?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尤其重要。因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动力,实际上,课堂的不断前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起着“串联”(结构)课堂的作用。那么,怎样的问题是思维价值的问题?我们认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即“高阶思维”问题(也就是深度思维问题)。
常见的问题有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运用类问题、分析类问题、评价类问题、创造类问题。那么高阶类问题自然成阶梯状。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关于“甲午战争”的提问,中日两国就有明显的区别:
中国: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教科书上都明确地写出几点原因)从中我们能接受怎样的教训? ……(完全是死记硬背题目) 日本: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日清战争”(注:日本叫“日清”,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注: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
很显然,这样的问题的思维水平已经超过了“理解”,进入“分析”、“综合”、“评价”领域,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中日之间以往以及今后可能的战争”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深度学习还有一种就是批判性思考,也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学习。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西方教育历来都十分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中美《灰姑娘》教学的对比可以看出美国教师的关注点——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愿意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吗?记着,一定要老实地回答哟。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里你们有没有读出来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深度学习还可以借助图示法策略。如“思维导图”或“结构图”或“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步骤”等,这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室里、课堂上比比皆是,近几年我们的赛教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图示,英语学科比较普遍。我们期待英语组微型课的时候给我们一展图示风采。
通过深度学习的实施,最后我们来到了检测环节——课堂反馈
三、教师课堂中如何提升反馈的质量
这部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什么是课堂反馈?
冯吉老师让我们6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采取“串门”的形式,整理搜集大家认为的课堂反馈。一下子这个学习场地就热了起来,我们都拿着自己的笔记本去别的组“取经”,还别说真的就取回了真经。
反馈,就是要帮助学生辨别哪些目标是现实的和可行的。给予学生反馈就是向他们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学习路径与学习工具,让学生相信哪些是值得并是可以努力获得的。
刚才的活动就可以作为我们平时教学小组活动的环节开展,让学生有收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
2、什么是高质量的课堂反馈?
通过播放一些课堂实录大家一起分析出高质量的课堂反馈有四个维度:反馈循环、提升学生反应、搭建平台、鼓励和肯定。
比如,反馈循环,我们可以这样交流:
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次序不同,还有与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谁来解释一下……
就这样反复循环从老师到学生再到学生,引导学生对材料和概念有更深的入的理解,促进更好的学习。
在比如说鼓励和肯定:这个问题很难,但是让我们一起努力;你的方向是对的,不能做好。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学生高兴的过来说老师我终于把这个题算出来了,我的回答是:别高兴的太早,你还有好几个题没完成呢!这样回答无疑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起了反作用。我们有时候喜欢评价孩子,你真聪明。下一次我们不妨换成“你真努力”来试试看!
3、怎样做高质量的课堂反馈?
高质量的课堂反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这让我想起来了小区保安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① 将要去哪里(学习目的/目标)
② 怎么去(促进学习的评估与评价)
③ 下一步去哪里(进展,新的目标)
著名的墨家著作《墨辩》里面提到: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具体来说:一就是直接来自前辈的知识“闻”,二是来自学伴之间的辩论与自己的推理反思“说”,三是自己亲身经历经验获得“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科教兴国到立德树人,都说明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必须要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教育梦,随着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教育人应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平凡中做好每一件小事。特别是近几年PIZA评估的结果,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同时也给我们的内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次南京之行除了感受到南北教育的差距外,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于教育本心的热爱与坚守。参观莲花实验学校时,初入校门温暖的教育之情——办有温度有质感的学校,如潺潺流水扑面而来。未来教室,科技长廊,朗读亭等校园建设让我们的眼睛不舍得从他们身上离开,教师如莲,学生如花的办学愿景更让我们对黄校长钦佩有加。面对生源大多都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时,他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进步。他曾这样说,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来建设南京的,我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我觉得自己为我们南京市的建设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让我们获得了尊严。让教师有尊严,就需要一种价值,一种认可。
作为教育路上的掌灯人,我们不仅是师者,更是使者。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一生遇到多少老师,就会有多少盏灯照亮人生旅程。星星之火,点亮未来。愿一路都有明灯指引,每一盏都光亮如初。